一。

 

流行歌,

所有人開始聽同一首歌,哼唱同一首歌,

同一個時空下,不分店家不分老少都要來一段,

流行?芭樂?口水歌?......

 

 

台北愛樂電台,有句話「今日的流行,明日的古典。」

 

這句旁白或許可謂當下每一種流行事物,做一個合理化的註解。

莫札特、巴哈等在那個時代產出的音樂,不無是為了那個當下的王公貴族、教廷所創作流行樂

幾百年後就順理成章為我們今日的古典,或許我們對流行樂、口水歌應該用不同的角度看待,不管愛不愛

都可以更寬容包容,管他音樂天王天后還是流行教主,周董、楊宗煒、蔡依林、阿妹…..怎麼唱,數十數

百年後,後代人們不知會以什麼方式傳唱?

 

 

 

 

二。

 

上午翻著<廣告>雜誌,有個我一直以來相當喜歡的專欄「阿福函授班」,他提到在北京的一場演講裡,資深音樂人

李宗盛說了,流行歌曲是記錄了一個時代當時的社會內涵與狀態。

 

中午躲到咖啡館放空看書,企圖逃到一個可以護衛自己黑暗的地方,一邊漫無經心的翻閱著書籍,

一邊接收著四面八方來著的喧囂、是非、公事、家事、情事、理財.,唯獨,一段羅蘭巴特引用雨果

的文字爬進我空虛驅體,敲醒我那不良的黑心,「城市和書是兩種書寫的模式,城市也是一種書寫,

是空間的銘刻,寫於石頭之上。」

 

這兩件事不相干,也無關聯。

純粹是個人閱讀上,與熟悉的身影擦肩而過,自己卻企圖去回想或理出什麼頭緒。

 

城市/社會時代,這個空間與這個時間,在文學家與音樂人詮釋下有了不同體現,文法結構、歌詞曲風,

將抽象的時間與空間轉為具體的語彙、符號、音符,我們不一定懂老爸老媽年輕時代的風花雪月、愛情觀,但

在一首首緩慢的老歌裡,愛情卻如此多愁善感,束縛嚴謹的就像老歌手透不過氣來的嗓音。

 

不論是羅蘭巴特引用,還是雨果自己說,我相信一座城市甚或一個國家的面貌,美醜與否都會毫不遮掩的暴露在

這些建築物上,躲不掉也無法掩飾。

 

歐洲國家的高度人文主義與素養,的確為自己累積了千百年的涵養與美感,紮紮實實,無需矯揉做作,街道上的建築物

甚或是石鋪路、小徑,都可能是那個音樂家、畫家、作家、哲學家、王公貴族在此留連駐足,你從不用擔心,遇不到

歌德、莫札特、卡夫卡、西蒙波娃、沙特、達文西、米開朗基羅、梵谷……………

 

儘管我們的城市的確不夠美,我們總是激進、總是無奈、或是洩氣,洩斯底裡的在裡頭呼吸著生活著,它卻還是頑固的,

或依舊那麼不經意的為人們保留一處時空停滯的角落,轉個彎看見別有洞天的公園,躲在巷弄內的老建築,隱居現代化

裡的寺廟神壇,坐落高級地段的一畝菜園……………….

 

或許就像柯郁棻在她的<恍惚的慢拍>裡,作家在空間裡游移,走在騎樓洞見人生百態,活在城市裡體驗錯離人生….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rlotte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